人人喜欢的手游网!
首页 使命召唤之大炮兵主义,什么是大炮兵主义大炮兵主义是源自于苏联的吗

使命召唤之大炮兵主义,什么是大炮兵主义大炮兵主义是源自于苏联的吗

发布时间: 编辑:konglu 阅读量:19次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使命召唤之大炮兵主义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什么是大炮兵主义大炮兵主义是源自于苏联的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什么是大炮兵主义大炮兵主义是源自于苏联的吗

大炮兵主义的确是对于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火炮的一种描述,不过要说源自苏联就是不对了。当时,斯大林的一句“炮兵是战争之神。”的确是把炮兵封了神。

斯大林的一句“炮兵是战争之神”是把炮兵给封了神,冷战中苏军炮兵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优于对面的北约军队,所以苏军被带上了大炮兵主义的帽子,而且苏军也不介意这顶帽子。

一战中,炮兵成为了陆战主要的火力输出方式,当时飞机丢的炸弹比手榴弹没大到哪去,还是大炮比较靠谱。

炮兵是工业化战争陆战中第一种比较靠谱的火力输出手段,至于什么飞机、机枪之类的都排在大炮后边,这种情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表现得最明显,特别是一次大战中的凡尔登、索姆河两次战役,凡尔登战役中法德两军一共干掉了1600万发以上的炮弹,而索姆河英国人在战役发起前一周的火力准备阶段打掉的炮弹相当于英国战前一年的炮弹产量,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炮兵也就是大炮成为了陆军主要的火力输出手段。

而一战时期的沙俄却是由于军工生产的落后,炮弹的数量严重不足,没有能够实现陆军从“枪战”到“炮战”的转变,沙俄士兵在和德军的对垒中,只能成为德国大炮的靶子。

而到了苏联时代,尤其是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疯狂突击,苏联军队终于完成了这个火力输出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在几场和日本的边境冲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要知道在1937年,1939年的日军装备水平并不很差!步兵师团装备的火炮数量和欧洲国家军队相比并不少!

一战以后,各个工业国家的陆军的主要输出手段都已经变成了火炮,包括日本,这一点在抗战中表现的极其明显,而当时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适应这种变化,被果粉们吹的天下无敌的桂军,6个师一天就被日军打垮,就是桂军没有意识到日军已经不是内战时期的敌人,火力强度非常大,自己的很多做法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在二战中,各国陆军的主要火力输出手段实际上还是火炮,飞机的确是看着比较好看,但是二战时期,对地支援还是比较差的,主要是当时都还是用铁壳炸弹,命中精度差,还有就是地空联系不方便,远不如炮火来的容易。

苏军的炮兵在苏德战争中的确是立下了头功,无论是打坦克、还是杀伤人员,都是第一,战争之神这个桂冠可以说是自己打出来的。

苏联在二战中空军的技术水平一般,而空地联系由于无线电技术的限制,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在前沿支援陆军作战的火力肯定就是以炮火为主,而且苏联人喜欢在狭窄的正面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火力,苏军一个师的突破正面很多时候都是只有1千米,而这个宽度一般是德国人一个营的正面,苏联的师就算是最惨的时候也有3000人,德军的一个营满打满算也就是800人而双方的炮火差别可就更大了,苏军缺乏步兵,但是各种炮可不缺,特别是迫击炮。这种情况下,德国老兵对于苏军的炮火印象深刻,并且通过各种回忆录并且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而且这种情况在冷战之中,也还是继续,苏军对于炮兵部队的重视远远超过北约方面,所以大炮兵主义这个帽子苏军是带上了,而且苏军也不介意带上这个帽子。

一战中的列日是炮兵封神的揭幕战,在德军攻城炮的攻击下,坚固的列日要塞被彻底摧毁,这使当时的欧洲军队明白了,现在的大炮火力已经是超出了自己的认知,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了。

不过,要说大炮兵主义的源头是苏联不如说是德国,德国在凡尔登战役中用的炮兵已经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法军也一样,凡尔登以绞肉机闻名于世,其中这些人员死伤绝大部分都是大炮造成的。

大炮兵主义的真正源头应该算是德国军队,德军在一战中首先用攻城重炮攻破就比利时的列日要塞,之后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德军一开始凭借着10万发/小时的射速也是打得法军几乎全线崩溃,只不过德国后来战败,而且也没人说出炮兵是战争之神这种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大炮兵主义在现行的信息化战争中还能起多大作用

可以负责任的说,大炮兵主义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很可惜,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缺乏信息化、电磁控制权和诸军兵种合同化体系支撑的“大炮兵”也起个壮胆的作用,当然撞大运了偶尔也能拿点惊喜吧。

现代战争是以信息化(侦察、情报传输、指挥、控制)为核心的体系战争模式,由海湾战争时期美军实验性质的空地一体战模式进步到今天的诸军兵种合同化作战模式,更加强调信息共享的作用,强调电磁控制权。火力只有、也必须是在信息、电磁控制权之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战期间,前苏联红军大炮兵主义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红军集中了多少门火炮集火射击?可那时的火炮射程才多少?现在呢?那时的欺骗手段少的可怜,现在除非打击固定目标,没有信息支援、没有电磁控制权,对付非固定目标打出去的炮弹,弄不好也就是看个烟花听个响,未必能致使敌方达到我方希望的损失。

信息化另一个作用就是精准打击。

记得看过一份资料,前苏联红军对二战实际作战数据统计,二战后多次作战演习得出的一个结论:炮兵轰掉敌方冲锋的坦克集群,平均每150发炮弹,才能摧毁一辆坦克。而现在激光指导炮弹呢?

对于既定目标射击,就像这个问题里所说,韩国很多固定目标已经被北朝鲜侦测,射击诸元已经算好。但反过来想想,战场态势对北朝鲜单向透明?韩国就不会标注北朝鲜有可能的炮兵阵地?不会解算好射击诸元?不会准备反制手段?即便是北朝鲜突袭,第一轮打击以后可能就再无射击机会:韩国可以通过信息化,死死地监控住所有可能的炮兵阵地,对露头的北朝鲜炮兵精准打击,出现一个打掉一个。

北朝鲜的炮兵威力,还仅仅停留在大炮群集火射击阶段,以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炮弹数量代替精准度,以求得杀伤,达到战术、战役目的。当再也没法集中大型炮群,仅仅靠少量漏网之鱼,能起到什么作用?

大型炮群轰击汉城的设想,也就是一个设想而已。莫说战争开始之前,韩国会疏散汉城人口,就算是北朝鲜发起闪击战,突然发起攻击(战前没有一点蛛丝马迹会被韩国发现?),一发152榴弹杀伤半径是多少?就算是给北朝鲜全部换装203榴弹炮,允许一分钟一发的射速射击,大规模换装大口径火箭炮(这玩意儿射程越远准头越差,即便中美俄掌握了GPS和弹道修正的大口径火箭炮依旧存在这个问题),覆盖汉城需要多少门火炮不停气的打多久?等着北朝鲜把汉城轰平了,从容把火炮推回地下掩体,韩国才实施反击?

想想二战的时候,美军出动多少B-29轰炸机带了多少吨炸弹燃烧弹才把东京轰掉大半个?指望炮兵群轰掉一座城市?二战末期玩大炮兵玩的倍儿溜的前苏联红军也没玩过啊。大炮群轰击汉城,造成的情绪恐慌远比造成的实际损失大的多。不过反过来,有可能造成更严利的报复。

话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中国有了反炮兵雷达,越军还敢把不多的炮兵集结起来轰击解放军阵地?

只看目前,炮兵集中配置成炮群的“大炮兵主义”已经过时,更多的应该是炮兵分散活动,在己方信息化体系下,与各军兵种合同成战役体系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火力输出关键点,才是炮兵的发展方向。

说的明确点:分散在各个合同化营、旅等分队的炮兵,在信息共享下,随时接受指令,向某一目标在同一时刻、或者分时间进行火力打击。把炮兵集中起来,莫说二战期间前苏联红军一万多火炮,就是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集中几百门火炮,搁现在都是挨揍的命。一台反炮兵雷达就能轻易锁定敌炮兵阵地,召唤来劈头盖脸的反炮兵火力。所以还想以大炮兵主义在现代战场上“扳回战略、战役、战术劣势”念头的,还是看看伊拉克埋在沙子里的坦克火炮,再说吧。

使命召唤之大炮兵主义,什么是大炮兵主义大炮兵主义是源自于苏联的吗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么可以简单的复原一下海湾战争期间的反炮兵模式、构想一下现代诸军兵种合同化战场上的反炮兵模式:敌方集结各种火炮,实施火力突袭,在每门炮才打出的一两发炮弹还在天上飞时,我方多处反炮兵雷达、预警雷达、甚至空中预警机、无人机等侦察节点已经锁定地方炮兵阵地,并将敌炮兵阵地坐标发回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控制中心通过电脑系统调集敌炮兵阵地附近的我方火力输出节点(包括射速极高的火箭炮分队、察打一体无人机、武装攻击直升机分队、空军航空兵等各火力输出节点)、通过通讯网络向各节点发出火力打击指令——这就是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上没有信息化体系支撑作战的“大炮兵”悲剧。

兵者,国之大事。军事思想一旦落伍,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危险了。

1991年,还在上高中的我,也兴奋的等待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进攻伊拉克,在浩瀚的沙海上演现代版的库尔斯克。很可惜,很失望。但随即就懂得了C3I和后来的C4I,懂得空地一体战,甚至现在想来都很恐惧的空地一体战居然不过是美军一个战争的模式演练,在全世界都在研究空地一体战的时候,美军再度提出了诸军兵种合同化作战的理念。

被黄沙埋了一半的伊拉克坦克,火炮,牺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萨达姆或者伊拉克军方的思想还停留在二战期间的水平,不关注科技发展对军事行为的影响,对武器进步的影响。抗美援朝期间,美军最怕的就是志愿军夜袭、夜战,现在的美军反而在夜间发起攻击,为什么?

中国原先也是奉行大炮兵主义。现在呢?还有几个炮兵师?合成化已经基本到了营一级。这离不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支撑,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再把炮兵集中到一起没什么用,怎么有用呢?分散到合成旅,对战术有用。而曾经的炮兵师很可能走向的仅仅是一个行政机构。

继续幻想用大炮兵轰击对方,呵呵,只能说打了几炮以后,跑得快的,还能活着,跑的慢的,自个儿阵地上就是一片火海了。

所以就目前的军事理论、武装力量的结构来看,片面搞大炮兵,最终的结果就是撞大运,也许运气好获得了一点战果,但大概率是被人揍得鼻青脸肿,对于背后没有靠山的小国而言,甚至就是亡国。

科普一下:

C3I系统:即“指挥自动化技术系统”,是用电子计算机整合了情报收集和分发、指挥、通信、控制这一综合体系。指挥: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情报:Intelligence。西方国家取其第一个字母,简称为C3I。通过C3I系统,可以集中管理、协调战区内甚至联通其它战区、乃至国家最高指挥部下属各种资源的大型综合信息系统。

C4I系统:全称C4ISR系统。在C3I基础上又增加了“计算机Computer”这个“C”。然后就是监视Surveillance、侦察Reconnaissance。C4ISR,即通讯联络系统。

再来看看当前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冲突,单纯的大炮兵在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中能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微乎其微……虽然外高加索战争还远称不上是高技术信息化战争。

到了今天,复杂的高技术战场环境下,三维视角对二维视角是降维打击。

在数据链深度应用的今天,理论上一个目标被发现,就要立刻面临几乎所有能打得到它的武器系统的威胁。即便不发动攻击,这个目标对己方的威胁也大大降低。

无人机作为战场信息采集的重要装备,极大的改变了战争形态。

这次外高加索冲突,无人机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这还仅仅是弱国,用技术水平不那么先进的中低空查打一体无人机取得的战果,换成是大国,对方一切被发现的目标都有被精确制导炸弹,末敏弹,子母弹攻击的可能。

如果能先于敌方发现对方军事设施,部队集结,装备部署,无论用什么打击手段,不限于无人机炸弹,火箭炮,榴弹炮,都能给对方造成大量杀伤。

但在失去制空权的条件下……那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三、什么是大炮兵主义理论

不请自来,请多包涵。

大炮兵主义

即陆军建设以炮兵的火力投送为重点,加强炮兵在质与量上的建设和发展,主张在战争时利用火炮的质量和数量优势压垮敌方军队,一旦开打,以雷霆万钧毁天灭地之势,摧毁对方的武装力量和战斗意志,进而提升自己的战场实力。

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

苏联在二战时期就积极贯彻大炮兵主义理论,其不光火炮数量多,口径大,更有譬如喀秋莎火箭炮这样区区几辆发射车就能打出一个炮兵师的火力。苏联军队对于火力的偏执到了癫狂的地步,is系列坦克装备有122mm加农炮,装有152mm榴弹炮的kv-2坦克,以及让德军闻风丧胆的斯大林之锤——B4型203mm榴弹炮。

▲苏联406mm原子加农炮

▲B-4型M1931式203mm榴弹炮

▲喀秋莎火箭炮

师承苏联的中国军队也是深受大炮兵主义的影响,炮兵数量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少数还保留炮兵师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保持战备状态的炮兵部队,至今中国陆军仍然在积极研制开发新式火炮,而陆军火炮保有量更是突破1.7万门。

火炮,被誉为战争之神,大炮兵主义理论就是火力至上理论的具体运用,开战之前,先来个几小时的火力准备,其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资讯
猜你喜欢